职业危害因素根据来源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六大类,具体分类及常见因素如下:
一、粉尘类(52种)
包括游离二氧化硅(矽尘)、煤尘、石墨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陶土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等。长期接触可导致尘肺病,如矽肺、煤工尘肺等。
二、化学因素类(375种)
涵盖生产性毒物(如铅、汞、砷、苯、氯系物)、刺激性气体(如氯气、氨)、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如氯乙烯)、农药(如有机磷农药)等。化学因素易引发中毒或慢性疾病。
三、物理因素类(15种)
包括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关节炎、皮肤疾病或放射性疾病。
四、生物因素类(6种)
主要指致病微生物(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和寄生虫(如森林脑炎病毒)。生物因素多与职业感染相关。
五、放射性因素类(8种)
包括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及中子等。接触放射性物质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放射性疾病,如白血病、白内障等。
六、其他因素类(3种)
涵盖物理环境因素(如高温、辐射)、劳动过程因素(如过度疲劳、不合理作息)、管理因素(如防护措施不足)等。
补充说明
-
分类依据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是主要参考标准。
-
防护措施 :针对不同因素需采取专项防护,如佩戴防尘口罩、使用防护服、定期体检等。
以上分类覆盖了职业病危害的主要来源和类型,实际工作中需结合具体场景进行风险评估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