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是保障劳动者健康、预防职业病的系统性工程,需从组织管理、技术防护、健康监测等多方面综合实施。以下是主要措施及实施要点:
一、组织管理措施
-
设置管理机构
依法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指定专职/兼职人员负责防治工作,明确职责权限。
-
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规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
-
明确责任分工
总经理负全面领导责任,部门负责人直接管理,形成分级负责机制。
二、技术防护措施
-
工艺设备改进
采用低毒、无毒材料替代有毒物质,优化生产工艺(如安装通风装置、使用纯水清洗等),减少危害因素浓度。
-
个体防护装备
根据危害类型提供专业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耳塞等),并确保正确佩戴。
-
工程控制措施
加强设备维护,实施远距离操作或自动化,降低工人接触危害因素的机会。
三、健康监测与应急管理
-
定期健康检查
对接触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岗前、在岗及离岗体检,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职业病危害监测
建立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工作场所危害因素,评估职业病风险,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
应急准备与响应
配置急救设备(如洗眼器、冲洗装置),设置警示标识,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四、法律与政策保障
-
遵循法律法规
严格履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劳动者知情权。
-
技术标准与科研支持
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加强职业病机理研究,提升防治水平。
-
职业健康教育
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强化企业管理人员责任。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