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风险控制及措施的核心在于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追责,通过主体审查、条款严谨性、履约监督和纠纷解决机制等多维度降低风险。
-
主体资格审查
签订合同前需严格核查对方的主体资格(如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及资信能力(如征信报告、历史履约记录),避免与无履约能力或信誉不良的主体合作。 -
合同条款优化
- 名称与内容一致:避免条款歧义或范围冲突。
- 权利义务对等:明确双方责任,如付款方式、交付标准、违约责任等。
- 争议解决条款:约定诉讼管辖地或仲裁机构,减少纠纷处理成本。
-
履约过程监督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检查合同履行进度,留存沟通记录(如邮件、签收单),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并采取补救措施。 -
标准化与制度保障
企业可制定格式合同模板,统一关键条款(如违约赔偿标准);同时完善内部审批流程,确保合同用章、签署权限合规。 -
风险预案与法律救济
对重大合同进行可行性评估,提前规划纠纷解决方案(如调解、诉讼),必要时通过财产保全等手段降低损失。
合同风险控制需贯穿合同全生命周期,结合法律规范与企业实际,形成系统性防御体系,才能有效规避潜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