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记忆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区分。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后的主要分类方法:
一、按记忆内容划分
-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包括视觉、听觉、动觉等感知通道形成的记忆。例如,游览长城后对石阶、城墙的视觉记忆。
-
逻辑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以概念、公式、定理等抽象思维成果为内容,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编码和存储。例如,记住欧姆定律或数学公式。
-
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如恐惧、愉悦等情绪场景会被长期存储。例如,被蛇咬后的恐惧记忆。
-
动作记忆
以身体运动或动作为主,如骑车、游泳等技能记忆,通常难以用语言描述。
二、按记忆保持时间划分
-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信息保持时间极短(0.25-2秒),如电影画面的短暂停留。
-
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约5-90秒,容量有限(5-9个组块),如临时记住电话号码。
-
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从分钟到终身,容量几乎无限,包括事实记忆、语义记忆等。
三、按意识参与程度划分
-
内隐记忆
无意识状态下自动提取的经验,如骑自行车时无需刻意回忆动作。
-
外显记忆
需意识参与提取的经验,如回忆具体事件或学习新知识。
四、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划分
-
陈述性记忆
存储事件、事实性知识(如历史事件、数学公式),可通过言语表达。
-
程序性记忆
存储技能和操作步骤(如打字、游泳),难以用语言描述。
补充说明
-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部分分类将情景记忆(与时间和地点相关的记忆)与语义记忆(与知识内容相关的记忆)结合,但此划分存在争议。
-
编码与检索方式 :另一次分类将记忆分为自动记忆(无需意识努力)和受控记忆(需意识参与),但此分类与意识参与程度的划分重叠。
以上分类方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记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际应用中常需综合多种维度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