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质期检测记录的撰写需遵循标准化流程,确保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下是具体要点:
一、基础信息记录
-
产品基本信息
包括产品名称、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标注“Best Before”或“Expiration Date”)、合同号等。
-
检测环境参数
记录检测时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确保结果可追溯。
二、检测项目与结果
-
项目选择
根据产品类型选择感官指标(色泽、气味等)、生化指标(蛋白质、脂肪等)、微生物指标(细菌、真菌等)。
-
结果记录
-
数值与单位需明确,如细菌总数、酸价等。
-
结合国家标准限量标准判断合格性。
-
三、保质期判定
-
计算方法
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计算理论截止日期,结合实际检测结果判断产品是否可销售。
-
特殊情况处理
若检测发现变质(如异味、质地异常),需标注“不合格”并说明原因。
四、文档规范
-
签名确认
检测人员需签名,确保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
-
保存期限
记录和凭证需保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期限(通常为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
五、示例模板结构
-
标题 :食品保质期检测记录
-
栏目 :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检测时间、检测项目、结果数值、环境参数、判定结论、签名等。
注意 :不同企业或监管部门可能有特定格式要求,建议参照内部规范或官方指南调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