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自查规章制度是企业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核心管理工具,通过系统性检查、风险防控和持续改进,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其关键亮点包括: 动态风险管控机制(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全链条覆盖(从原料到销售)、法律责任明确化(岗位到人)以及标准化记录留存(可追溯至少2年)。
-
动态风险分级管理
企业需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三级自查机制:每日由食品安全员检查关键控制点(如原料验收、设备消毒),每周由食品安全总监组织全面排查(如工艺流程合规性),每月由企业负责人调度资源解决系统性风险(如制度修订)。 -
全流程关键点控制
自查范围涵盖原料采购(索证索票、批次检验)、生产过程(卫生条件、添加剂使用)、出厂检验(留样、报告)及销售追溯(台账完整性)。例如,原料仓库需隔离过期产品并标注“待销毁”,生产车间需每日记录温湿度与清洁消毒情况。 -
岗位责任与培训
法定代表人负首要责任,食品安全总监和质检部分别负责制度执行与监督,从业人员需持健康证并完成年度40小时培训。自查记录需由操作人、审核人双签字,存档备查。 -
应急与整改闭环
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如设备故障、标签错误),需立即停用问题产品并启动召回程序,按风险等级划分处理时限:一级召回(24小时内启动)、二级(48小时)、三级(72小时)。整改后需由质检部验证并更新风险清单。
食品安全自查不是形式化检查,而是通过标准化、数据化的管理,将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企业应定期借助第三方审核或数字化工具(如区块链溯源系统)提升自查效率,同时关注法规更新(如GB 2760添加剂标准)动态调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