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第二天培训刷人的现象,本质是企业通过隐性考核筛选员工的手段,核心矛盾集中在离职返聘者的高淘汰率、模糊的考核标准及潜在法律风险。
-
离职返聘成“重灾区”
多名离职返聘员工反映,培训第二天常被以“综合考核不合格”为由清退,淘汰率高达70%以上。企业未明确说明具体考核项,仅以“隐私保护”搪塞,实际可能涉及变相控制用工成本或规避返聘协议约束。 -
体检与心理测试成隐形门槛
部分被刷员工提及体检异常(如血压偏高)或心理测试结果(如暴力倾向评估)为淘汰主因,但企业未提前告知标准。此类操作若未基于合理依据,可能违反《劳动合同法》中“不能胜任工作需培训或调岗”的规定。 -
培训机制的双面性
富士康的学分制培训体系虽被业内认可,但实操中易被滥用为裁员工具。例如,短期培训未达标即解雇,可能构成变相裁员。法律明确要求企业需证明“员工经培训仍不胜任”方可解除合同,否则需支付赔偿金。 -
员工权益保护盲区
被刷员工往往因举证困难难以**。企业若未留存考核记录或拒绝提供书面说明,员工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公开考核标准及结果,必要时申请仲裁。
提示:求职者应留存培训通知、考核记录等证据;企业需平衡用工效率与合规性,避免因程序瑕疵引发集体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