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形成的综合能力与品格,核心包含四大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它强调在真实情境中整合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培养终身发展的关键素养,而非孤立的知识记忆或机械训练。
-
文化自信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需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继承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拓宽国际视野。例如,古诗文教学不仅传递语言知识,更渗透历史智慧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红楼梦》的细节中感受传统美学,从红色经典中理解家国情怀。 -
语言运用
语言是思维与文化的载体,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丰富实践中积累语感,掌握表达规律。比如,通过辩论活动锻炼精准措辞,在创意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最终实现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的跨越,适应生活与职业需求。 -
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需发展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和创造思维。分析鲁迅杂文的论证逻辑,对比中外小说叙事手法,或围绕环保话题展开多角度讨论,都能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避免人云亦云的浅层理解。 -
审美创造
从《荷塘月色》的意境品味到原创诗歌的尝试,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之美,激发表达美的能力。审美素养不仅关乎艺术感知,更培养对生活细腻观察的态度,如通过方言童谣体会地域文化的鲜活魅力。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相互支撑:语言是基础,思维是内核,审美是升华,文化是根基。家长与教师可通过跨学科阅读、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融会贯通,让语文成为终身受益的成长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