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密切且相辅相成,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核心关系
语文素养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两者是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新课标明确将思维能力(包括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判断等)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元素,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创造共同构成综合素养框架。
二、相互作用机制
-
思维能力促进语文素养提升
通过课堂讨论、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思维品质得到锻炼,从而提升语文知识运用、语言表达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
语文素养为思维能力提供载体
语言运用、文化理解等语文素养要素为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例如,通过文学作品分析培养辩证思维,通过跨学科学习拓展系统性思维。
三、培养策略
-
课程设计 :融入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表达等训练,如开展辩论、项目式学习。
-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化教学,结合文本分析、问题解决等环节,促进思维与语言的协同发展。
四、核心素养体系定位
-
分层关系 :文化自信为根本宗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关键能力,形成“文化自信→核心能力”的递进结构。
-
跨学科融合 :语文素养涉及多学科知识,需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如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在课程目标、培养路径及核心素养体系中具有内在统一性,需通过系统化教学实现协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