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
劳动合同规避风险的行为是否违法,需根据具体行为性质和目的进行判断,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均属于违法行为:
一、以合同形式规避法定责任
-
免除用人单位法定责任
用人单位不得通过劳动合同条款免除其依法应承担的法定责任,如安全生产责任、社会保险缴纳义务等。
-
排除劳动者基本权利
合同中约定排除劳动者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医疗赔偿等基本权利的内容无效。
二、采用阴阳合同等违规手段
- 阴阳合同 :签署内容差异化的合同(如内部分包合同与外签合同),其中对外合同若非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如逃税目的),属于违法行为。一旦查实,需补缴税款、缴纳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
三、其他常见违规情形
-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签订书面合同的,需按未签订期间支付双倍工资,并可能因劳动关系认定争议承担不利后果。
-
收取保证金或抵押物
以押金、保证金、抵押物等形式约束劳动者,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需退还劳动者。
-
以劳务合同替代劳动合同
劳务合同若未具备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如期限、报酬等),仍需承担用工责任,无法规避劳动关系风险。
四、法律后果
-
行政处罚 :包括罚款、拘留等;
-
补缴责任 :需补缴欠缴税款、社保等;
-
刑事处罚 :偷税数额较大或多次偷税可能构成犯罪,面临刑事责任。
建议
用人单位应依法签订规范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通过专项协议(如服务期、竞业限制)等合法方式管理劳动关系,避免因小失大。劳动者也需增强法律意识,遇到权益侵害时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