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国家标准是保障食品、医药等温敏产品安全流通的核心规范,其核心亮点包括:强制性卫生规范(如GB 31605-2020)、精细化温控分级(冷藏0℃~25℃/冷冻-18℃以下)、全程可追溯体系,以及2025年新修订的《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能力评指标》(GB/T 31086-2025)对智能化、绿色化的升级要求。
-
强制性标准与卫生规范
我国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1605-2020明确要求冷链物流全程温度监控、设备消毒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例如,运输中冷冻食品温度需≤-18℃,冷藏食品为0℃~10℃,温度记录间隔不超过10分钟,冷库温度波动幅度需控制在±2℃以内。 -
精细化分类与温控技术
根据GB/T 28577-2021,冷链物流按温度带分为冷藏(C类,0℃~25℃)和冷冻(F类,-55℃~-18℃),并细分至不同品类(如食品、医药)。新标准强化设施设备管理,要求预冷、智能监控及多温区运输,避免食品串味或交叉污染。 -
能力评估与服务升级
2025年实施的GB/T 31086-2025新增“冷链物流增值服务”“满意度调查覆盖率”等指标,推动企业从基础服务向高附加值转型,同时强调绿色节能和数智化系统应用,如全程温控数据实时上传。 -
追溯与应急管理
依据GB/T 28843,企业需建立2年以上的温度记录存档制度,并实现上下游信息共享。在公共卫生事件中,需增加运输工具消毒频次,外包装清洁消毒成为强制要求。
提示: 企业需动态关注标准更新(如2025年6月实施的新评估指标),结合自身业务优化设施与流程,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合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