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SiC)外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结合了多种技术手段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一、衬**备
-
硅基片预处理
选择高纯度硅基片,进行表面清洗(如超声波清洗)和氧化层去除(如高温氧化),为外延生长提供洁净基底。
-
物理气相传输(PVT)
将硅基片放入反应腔,通过高温(约1600-1700℃)使碳化硅粉末或颗粒升华沉积,形成单晶衬底。
二、外延生长
-
化学气相沉积(CVD)
-
反应条件 :在反应腔中通入氢气(60-120L/min)和碳源气体(如甲烷、硅烷),在1600-1700℃下反应生成碳化硅薄膜。
-
工艺参数 :氢气流量60-120L/min,反应压力200-400mbar,碳硅比0.6-1.3。
-
优势 :适合大面积单晶生长,可调控薄膜厚度和掺杂类型。
-
-
分子束外延(MBE)
采用电子束或离子束轰击硅基片表面,将碳源原子快速扩散沉积,具有生长速度快、晶体质量高的特点,但需注意避免表面损伤。
三、缓冲层与外延层沉积
-
原位刻蚀
通过氢氯酸(HCl)气体刻蚀在碳化硅表面形成缓冲层,减少表面缺陷,为后续外延层生长奠定基础。
-
分层沉积
-
第一外延层 :以60-80μm/h的速率沉积,通过C原子和Si原子聚集填充凹坑缺陷。
-
第二外延层 :在缓冲层背离衬底的一侧沉积,进一步优化表面质量。
-
四、后处理与测试
-
冷却与退火
生长完成后,通过缓慢冷却和高温退火(如1200℃退火)优化晶体结构和降低残余应力。
-
薄膜测试
包括厚度测量(如光刻干涉法)、表面粗糙度分析、电学性能测试(如霍尔效应测量)等,确保外延层满足器件要求。
五、器件制造
-
光刻与刻蚀
通过光刻技术定义器件结构,配合刻蚀工艺形成沟槽、电极等关键部件。
-
离子注入与掺杂
根据需要引入n型或p型杂质,优化电学性能。
-
封装与模组组装
将外延片封装在特殊外壳中,组合成完整模组。
六、关键参数优化
-
温度控制 :外延生长温度需高于分解温度,避免副反应。
-
气体流量与压力 :精确调节以控制沉积速率和薄膜质量。
-
设备维护 :定期清洁反应腔,防止杂质沉积影响生长。
以上流程综合了CVD和PVT两种主流方法,实际生产中需根据具体器件需求调整工艺参数。例如,沟槽结构的外延填充需配合刻蚀工艺优化,而氮化镓外延则需额外考虑高温离子注入等特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