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是医疗机构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对异常检验结果进行快速响应的一套标准化操作体系。其核心在于15分钟内完成复核与通知、双人核对确保准确性、临床30分钟内干预三大关键环节,通过多部门协作最大限度降低医疗风险。
-
定义与意义
危急值指与正常值严重偏离、可能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如血钾>6.5mmol/L或血糖<2.2mmol/L。该制度通过强制报告、快速响应和闭环管理,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避免延误导致的不可逆损伤。 -
标准化流程
- 医技科室操作:发现异常后立即复核设备与标本,双人确认后电话通知临床科室,登记患者信息、结果、接收人及时间(精确到分钟),住院患者需15分钟内完成报告。
- 临床响应:医师接到通知后需复述确认,若结果不符病情可要求复检;确认后30分钟内采取干预措施(如用药、会诊),6小时内记录处理细节并归档报告单。
- 特殊场景处理:门诊患者需主动联系就诊,无法通知时上报医务处追踪;急诊科需优先处理并同步记录在急诊病历中。
-
质量控制与改进
每年至少一次修订危急值项目及阈值范围,结合临床反馈优化流程。医务部门定期核查执行情况,对漏报、延迟等违规行为进行通报处罚,同时通过病例回溯分析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
技术保障
采用LIS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自动标记危急值,减少人工疏漏;电子病历系统强制嵌入危急值弹窗提醒和处置记录模块,确保流程可追溯。
总结:危急值管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防线,需全员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流程,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效率。医疗机构应定期培训并模拟演练,确保制度落地时“零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