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医疗文件,国家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核心要点如下:
一、制度核心要求
-
管理规范与流程
医疗机构需分别建立住院和门急诊患者的危急值报告流程,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及时且可追溯。需制定危急值清单并定期更新。
-
信息核对与确认
检验/检查部门需双人核对危急值报告,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可单人双次核对。外送检验需协商通知方式并建立可追溯流程。
-
全流程记录与追溯
采用统一登记专册模板,记录患者信息、检验结果、报告时间、接收人等关键要素,确保各环节可追溯。
二、报告流程
-
发现与核实
检验/检查人员确认仪器、标本及流程无异常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在登记本记录危急值信息。
-
信息传递与确认
临床科室接收到报告后,需复读、确认结果并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师。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可简化流程。
-
医师处置与记录
医师需在30分钟内评估病情并采取干预措施,2小时内在病历中记录处理结果及诊疗措施。若需复查,应保留标本备查。
三、监督与改进
-
部门监督 :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将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
持续改进 :通过自查、总结及反馈机制,优化流程,减少医疗差错风险。
四、关键原则
-
及时性 :确保信息在15分钟内传递至临床科室。
-
准确性 :避免误报或漏报,所有信息需经双人核对。
-
可追溯性 :全程记录时间、人员及处理措施,便于后续审计。
以上制度及流程旨在通过标准化管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