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投诉政府部门属于违法行为,轻则面临行政处罚,重则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相关规定,恶意投诉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寻衅滋事或诬告陷害,公安机关可依法对行为人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若造成严重后果,则可能构成犯罪,最高可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
-
法律定性
恶意投诉通常表现为虚构事实、夸大问题或重复无理投诉,其核心特征是主观故意扰乱正常行政秩序。例如伪造证明材料投诉公职人员贪污、连续30次以上重复投诉已解决事项等,均可能被认定为违法。 -
处理流程
- 证据核查:涉事部门需在5个工作日内核实投诉内容真实性,调取监控录像、文书记录等证据。
- 联合认定:由**、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对投诉动机、行为次数及后果进行综合评估。
- 分级处置:对初次轻微行为予以教育训诫;6个月内累计3次恶意投诉的,依法处以5-10日拘留;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5000元的,按诬告陷害罪立案。
-
**建议
政府部门遭遇恶意投诉时,应完整保存接访记录、监控视频等证据链,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普通民众如发现他人恶意投诉,可通过12345平台"反恶意投诉"专区实名举报。
任何投诉都应基于客观事实,滥用投诉权利不仅浪费行政资源,更会让自己承担法律风险。遇到矛盾纠纷时,建议优先通过行政复议、诉讼等合法渠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