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控制策略研究的核心结论表明,全过程动态管理、技术与经济结合、设计阶段优化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通过限额设计、多方案比选、严格变更审批等手段,可将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需强化招投标监管与竣工结算审核,以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
全过程动态管理:工程造价控制需贯穿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的全周期。设计阶段(尤其初步设计)对造价影响高达75%-95%,推行限额设计和监理制度能有效避免超支。施工阶段需动态监控材料价格、签证变更,采用成本最低化原则优化资源配置。
-
技术与经济协同:打破传统“重技术轻成本”思维,要求设计人员具备经济意识,概预算人员掌握工程技术。通过价值工程分析,选择技术先进且经济合理的方案,例如优化建筑结构或材料组合,从源头控制成本。
-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规范招投标程序,避免低价恶性竞争或虚假签证。合同需明确风险分摊条款,严格审核变更流程,采用“先算账后实施”原则,减少结算争议。总承包模式下,需强化分包单位资质审查与目标成本分解。
-
竣工结算与后评估:重点核查工程量真实性、变更依据及费用标准,杜绝高估冒算。项目后评估可总结造价偏差原因,为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建立材料价格数据库或优化限额设计标准。
工程造价控制需以数据为驱动、以制度为保障,结合动态调整与跨部门协作,才能实现“质量-成本-工期”的平衡。企业应建立标准化造价管理体系,并定期培训提升人员专业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