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造假是明确禁止且需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且司法工作人员造假将从重处罚。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法律明令禁止造假
我国实行鉴定人负责制,故意作虚假鉴定将构成伪证罪或帮助伪造证据罪。依据《刑法》第307条,造假者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刑期可达七年。若鉴定机构违规操作(如超范围鉴定、出借资质),还将面临停业整顿或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 -
造假后果严重
- 误导裁判:虚假鉴定可能导致冤假错案,例如篡改DNA结果影响刑事案件判决。
- 追责链条完整:造假者需承担刑责,民事案件中依据假鉴定作出的判决可能被撤销(如实际案例中鉴定人受贿造假导致原判决发回重审)。
- 行业信誉受损:破坏司法公信力,甚至引发*****。
-
如何防范风险
- 选择正规鉴定机构,核查其资质与业务范围;
- 对存疑的鉴定结果可申请重新鉴定,法律赋予当事人异议权;
- 关注鉴定程序是否规范,例如样本送检需保证同一性。
司法鉴定的严肃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客观真实。无论是鉴定人、机构还是当事人,参与造假均会付出沉重代价,而合理质疑与合法**是保障权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