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证函造假将面临民事罚款、刑事追责乃至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轻则承担经济赔偿,重则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导致企业信用崩塌、强制退市等连锁反应。
-
民事与行政责任
- 根据《民事诉讼法》,伪造询证函属于伪造重要证据,法院可对行为人处以罚款或拘留。若涉及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可对涉事企业及责任人处以公开谴责、罚款甚至强制退市。例如,广道数字因涉嫌询证函造假被***立案调查,面临退市风险。
- 审计报告若因造假失真,会计师事务所可能被吊销资质,相关注册会计师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
刑事责任
- 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若在刑事诉讼中伪造询证函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规出具虚假询证函,可能构成“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最高可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市场与信用风险
- 造假行为将直接损害企业信誉,引发投资者诉讼和股价暴跌。如公安部通报的案例所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往往伴随资金链断裂、关联方占款等问题,最终导致经营瘫痪。
- 供应商、客户等若配合造假,可能被认定为共同侵权,需承担民事赔偿。
提示:询证函作为审计核心证据,其真实性关乎市场秩序。企业应严格内控,避免为短期利益铤而走险;审计人员需保持职业怀疑,交叉验证函证信息,以规避法律与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