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询证函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财务欺诈行为,通过伪造银行或第三方机构的确认文件,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其核心手段包括拦截快递、私刻公章、虚构回函等,可能导致审计失效、股价暴跌甚至强制退市,危害市场秩序与投资者权益。
-
造假手段与典型案例
企业常通过控制函证收发流程完成造假闭环,例如安排员工拦截审计机构寄出的询证函,加盖伪造公章后寄回。广道数字等案例显示,此类行为多伴随应收账款异常、现金流波动等财务“红灯”,最终引发监管立案调查。 -
法律与监管后果
根据《证券法》,询证函造假属于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涉事企业可能面临罚款、退市等处罚,相关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银行若参与出具虚假函证,还可能触犯“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面临司法追责。 -
审计机构的防范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需严格执行封闭式函证流程,采用区块链等防篡改技术,并通过电话核实、实地走访等方式交叉验证回函真实性。若未履行职业怀疑义务,审计机构将连带担责。 -
投资者识别风险信号
企业应收账款占比畸高(如超过营收125%)、现金流与利润背离、频繁延期回复问询函等,均可能是财务造假的预警指标。投资者应优先选择治理透明、审计流程严格的企业。
企业询证函造假破坏市场信任基础,唯有强化监管科技、提升审计独立性、完善投资者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此类行为。 对于普通用户,关注权威媒体报道和监管公告是识别风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