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残疾人就业新政策以“稳就业、提质量、扩渠道”为核心,通过七大就业形式、六类扶持政策和全国联网认证体系,全面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益。政策亮点包括:按比例就业企业联网认证强化合规性,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最高减免数十万元,辅助性就业机构奖励残疾人劳动所得25%,以及创业无息**额度提升至10万元,覆盖从技能培训到岗位开发的全链条需求。
2025年新政策明确七大就业形式:集中就业(如盲人按摩机构需安置25%以上残疾人员工)、按比例就业(企业需达标1.5%-2%比例)、个体与自主创业(享受场地免租和**支持)、公益性岗位(政府兜底安置)、辅助性就业(灵活适配智力/精神残疾人)、农业种养加(农村就业新路径)及灵活就业(非全日制岗位)。政策要求各省份细化执行标准,例如广东省深圳市将比例降至0.5%,而新疆等地维持2%的高要求。
六类配套措施同步发力:一是职业技能培训专项投入,如电商运营、手工艺等定制课程;二是企业激励,超比例安置可获税收减免和岗改补贴;三是创业扶持,提供无息**和孵化基地;四是联网认证监管,4-9月全国强制审核企业合规性;五是权益保障,严查就业歧视和劳务外包乱象;六是资金直补,通过社保补贴和奖励机制降低企业成本。以江苏为例,辅助性就业机构可按残疾人劳动总额25%申领奖励。
当前政策强调“就业即康复”,通过托养服务工场、职业康复基地等载体,将岗位开发与医疗照护结合。例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同步纳入就业统计,而养老服务产业则开放护理师资格认证通道。企业需注意:未按时申报联网认证将面临税务处罚,而合规企业可优先参与政府采购项目。
残疾人就业已从“安置”转向“价值创造”,2025年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与社会保障双轮驱动,建议用人单位提前规划岗位适配,残疾人群体可关注地方残联发布的培训目录及创业扶持细则,主动匹配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