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政策是国家扶贫开发的核心工具,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帮扶过程,实现“户有卡、村有册、县有档”的标准化管理。其核心内容包括建立电子档案、发放《扶贫手册》、覆盖贫困户/村/县三级,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全方位帮扶措施,确保扶贫资源精准投放。
建档立卡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贫困户,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或地方贫困标准(如2015年标准为2800元)为基准,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因素;二是贫困村,依据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等指标识别;三是贫困县,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统一管理。识别流程严格遵循“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审核审批”程序,确保公开透明。
政策实施中突出动态调整机制。对脱贫户标记退出,新致贫或返贫户及时纳入,避免“一刀切”。例如,通过年度复核更新数据,帮扶措施随需求变化调整,如易地搬迁(人均住房≤25㎡、自筹≤1万元)、教育补贴(学前教育至大学全覆盖)、医疗救助(报销比例提高至90%)等。
帮扶措施分为五大类:一是产业扶持,提供资金、技术培训或合作社带动;二是就业帮扶,开发公益岗位或发放务工补贴;三是社会保障,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四是生态补偿,如退耕还林补贴;五是专项扶贫,如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工程。每户享有“一户一策”定制方案,例如对因病致贫家庭优先落实医保兜底。
总结来看,建档立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扶贫精准化,既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也规范了“怎么扶”的路径。未来需持续关注脱贫成果巩固,防止规模性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