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违约金一般约定为实际损失的30%或合同标的的20%,具体比例需结合违约类型、损失可量化性及司法裁量综合确定。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以实际损失为基准:司法实践中,违约金通常不超过守约方实际损失的130%(即损失的30%上限),避免显失公平。例如,若违约导致损失10万元,违约金最高支持13万元。
-
损失难以量化时的参考标准:当损失无法精确计算时,法院可能参照合同未履行部分价值的20%或同期**利率4倍调整违约金。如合同标的50万元未履行,违约金或限制在10万元内。
-
特殊合同类型的例外:商品房买卖等纠纷明确适用30%损失比例,而民间借贷、股权转让等需个案衡量,可能结合履行程度、过错等因素酌定。
-
约定过高的风险:若违约金远超实际损失(如超过30%),违约方可请求法院调减;反之,守约方也可主张增加过低违约金。
提示:合理约定违约金需平衡履约保障与公平性,建议咨询专业律师结合合同性质细化条款,避免条款无效或**成本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