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清单计价规范2018(以下简称《规范》)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一项重要的工程造价计价标准,旨在规范建设工程计价行为,提高计价效率,并促进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该规范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取代了旧版的国家清单计价规范,成为中国建设工程领域计价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关于《规范》的一些关键点:
- 1.计价模式的转变:《规范》引入了“综合单价法”,取代了传统的“定额计价法”。综合单价法不仅考虑了人工、材料、机械等直接成本,还包括了企业管理费、利润、风险费用等间接成本。这种计价模式更贴近市场实际,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工程项目的真实成本。
- 2.清单项目的细化:《规范》对清单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细化,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每个清单项目都明确了工作内容、计量单位和计价规则,使得计价过程更加透明和标准化,减少了因理解差异而产生的争议。
- 3.风险分担机制的完善:《规范》明确了风险分担机制,规定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自承担的风险范围。例如,材料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风险,由发包方承担;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等风险,则由承包方承担。这种机制有助于合理分配风险,减少合同纠纷。
- 4.计价软件的推广:为了提高计价效率和准确性,《规范》鼓励使用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量计算和计价。计价软件能够自动识别清单项目、计算工程量、套用综合单价,大大减少了人工计算的错误和时间成本。计价软件还能够生成详细的计价报告,便于审计和监督。
- 5.与国际标准的接轨:《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通行的计价标准,如FIDIC合同条件等,力求与国际标准接轨。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吸引了国外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参与中国建筑市场。
- 6.培训和宣贯:为了确保《规范》的有效实施,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了大规模的培训和宣贯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帮助从业人员深入理解《规范》的内容和要求,掌握新的计价方法和工具,提高整体执业水平。
总结来说,国家清单计价规范2018是中国建设工程领域计价标准的一次重要升级。它通过引入综合单价法、细化清单项目、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推广计价软件、接轨国际标准等措施,提高了计价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从业者而言,熟悉和掌握《规范》的内容和要求,是适应新计价环境、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