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全宗卷整理规范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旨在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流程确保全宗档案的历史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其核心包括全宗卷的编制原则、内容分类、整理步骤及管理要求,需遵循行业标准(如DA/T 12),涵盖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全流程,并注重文件材料的真实性与有机联系。
-
编制原则
全宗卷需以单个全宗为单位编制,确保文件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全面反映全宗管理的历史面貌。综合全宗卷则适用于多全宗管理,需按馆藏或全宗属类分类整理。文件材料应随管理过程动态积累,定期整理组卷,避免遗漏或冗余。 -
内容分类
全宗卷内容分为九大类:- 全宗介绍类:全宗指南、大事记等背景说明;
- 档案收集类:交接文据、移交目录及来源说明;
- 档案整理类:分类方案、整理小结等;
- 档案鉴定类:鉴定报告、销毁清册及批复文件;
- 档案保管类:安全检查记录、修复报告等;
- 档案统计类:收进移出登记、统计报表;
- 档案利用类:开放范围说明、利用效果案例;
- 新技术应用类: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记录;
- 综合全宗卷:跨全宗的综合性规范文件。
-
整理步骤
- 装订与分类:以件为单位装订,按上述九类分类;
- 编号与排序:每件文件标注全宗号-类号-件号(如SZ1-1-2),按时间顺序排列;
- 目录编制:逐类编制文件目录,注明责任者、题名、日期等;
- 装盒规范:使用无酸纸卷盒(310mm×220mm),封面标注全宗号、名称及盒号;
- 盒号管理:按全宗流水编号,多盒时分卷标注(如50-1、50-2)。
-
管理要求
档案馆需集中保管全宗卷,按全宗号或属类排序;单一全宗的档案室可将全宗卷置于档案卷首。移交档案时,全宗卷需同步移交。文件材料需定期检查更新,确保与档案状态一致。
遵循全宗卷整理规范不仅能提升档案管理效率,还能为历史研究、法律查证等提供可靠依据。建议结合数字化工具(如电子目录管理系统)进一步优化流程,适应现代档案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