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将传统的“三维目标”调整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体系,强调学科本质与育人价值,突出实践性、综合性,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一转变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更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
目标框架升级
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目标体系。例如语文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四大核心素养,数学聚焦“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六大关键能力,各学科均形成特色化素养指标。 -
强化真实情境应用
新目标要求教学设计嵌入生活场景与社会议题,如通过项目式学习解决环保问题,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思维,避免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体现“做中学”理念。 -
跨学科整合更突出
鼓励打破学科壁垒,设计主题式融合课程。例如“文化遗产保护”可融合历史、艺术、科技等素养,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
评价方式同步革新
配套推行表现性评价,通过档案袋、实践报告等形式追踪学生素养发展过程,减少单一分数导向,更关注个体进步与潜能激发。
核心素养目标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需重新设计教学逻辑,但长远看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软实力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