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具体分为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及核心内容三个层次:
一、总体目标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水平及社会责任感。
二、学段目标
-
小学阶段
-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等基础品德,强化爱国主义、文明礼仪、安全教育。
-
掌握读写算等基础技能,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初步自学能力。
-
注重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生活习惯。
-
-
初中阶段
-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增强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
掌握基础科学知识与技能,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初步形成科学态度。
-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
三、核心内容
-
德育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与规则意识。
-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榜样示范、情境教育强化品德养成。
-
-
智育
-
注重基础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科学)与综合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
通过跨学科融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体育与美育
-
增强体质,培养运动兴趣与卫生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
提升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丰富精神世界。
-
-
劳动教育
- 培养劳动技能与勤劳品质,通过家务劳动、社会服务体验劳动价值。
四、实施路径
通过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与生活实践,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