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土地管理法新标准的核心变化聚焦于耕地保护强化、审批权限优化、集体土地入市规范三大方向,明确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比例提升至80%以上,下放非永久基本农田的农用地转用审批权至省级政府,并首次赋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入市的合法地位。
-
耕地保护全面升级
新标准将“基本农田”调整为“永久基本农田”,要求各省份划定比例不低于本区域耕地的80%,并纳入数据库严格监管。严禁擅自调整规划规避审批,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需报国务院批准,违者将面临土地督察机构的严厉追责。 -
土地审批效率提升
中央与地方审批权限重新划分:国务院仅审批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的农用地转用,其余授权省级政府审批,取消备案流程。临时用地管理同步细化,建设周期超过2年的交通、能源项目可延长至4年,但需在期满1年内完成复垦。 -
集体土地入市规则明晰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经三分之二以上集体成员同意,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直接入市,使用权可转让、抵押。交易方案需报市县政府审查,合同需明确产业准入和生态保护要求,防止无序开发。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地
新法以国土空间规划取代原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划定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边界,明确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等硬性指标,过渡期内原有规划继续有效,确保政策衔接不断档。 -
农民权益保障加码
宅基地审批权下放至乡镇政府,严禁强制退出或流转宅基地。征地程序新增预公告和听证环节,补偿标准按区片综合地价计算,需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当前政策已进入深化执行阶段,各地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细化实施细则,尤其注意集体土地入市与耕地保护的平衡。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开发时,应严格核查地块属性及审批文件,避免触碰永久基本农田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