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主要分为感官、理化、微生物和毒理学四类。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标准体系分类
-
国家标准
-
由国家标准化局颁布,具有法律效力,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测定》(GB 5009.26-2023)、《食品中霉菌和酵母快速检测 测试片法》团体标准。
-
国际标准多采用食品法规委员会(CAC)制定的方法,如ISO、FAO等。
-
-
行业标准
- 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如《配制酱油》(SB/T10336-2012),填补国内空白并规范行业技术要求。
-
地方标准
- 地方市场监管局制定,如陕西省发布的《网络食品抽样规范》(DB61/T 2028—2025)和《短保质期食品及生鲜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规范》(DB61/T 2029—2025)。
二、核心检验项目
-
感官指标
- 包括色泽、气味、口感等,用于初步评价食品质量。
-
理化指标
- 涉及营养成分、添加剂含量、重金属残留等,如酸价、水分及挥发物检测。
-
微生物指标
- 主要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评估食品卫生状况。
-
毒理学指标
- 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N-亚硝胺、农药残留等。
三、标准更新与实施
-
检验机构需及时关注国家标准更新,如GB 5009.26-2023替代旧版方法,提升检测灵敏度。
-
地方标准填补全国性空白,如陕西省规范网络食品抽样流程。
四、技术发展趋势
-
快速检测技术(如测试片法)逐渐替代传统平板培养法,提高效率。
-
标准制定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结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