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以赫尔巴特为核心,其“相关综合课程论”主张以道德知识整合学科,培养完整人格。 这一理论经弟子齐勒发展为“中心统合法”,并深刻影响了裴斯泰洛齐的“经验综合课程”及现代STS课程等实践形态。
- 赫尔巴特:作为系统论证课程综合化的先驱,提出教材应以德性为核心关联各学科,通过儿童的“思想圈”实现知识统合,最终指向人格塑造。其理论强调学科逻辑的客观性统合,但未解决与儿童主观经验的衔接问题。
- 齐勒与赖因:继承赫尔巴特理论,提出以“文化史阶段说”整合学科,将个人发展与种族文化对应,实现主客观统合。齐勒的“意念教材”进一步强化了道德与宗教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
- 裴斯泰洛齐的影响:虽与赫尔巴特同源,但衍生出“经验综合课程”,主张以儿童未分化的生活经验为核心组织教学,成为20世纪合科教学与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 现代发展:从STS课程到日本的“合科指导”,综合课程持续演变,但核心仍围绕学科整合、社会问题或儿童经验展开,体现赫尔巴特框架的持久影响。
理解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有助于把握综合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演变逻辑,为当代教育设计提供历史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