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期刊官网

​课程与教学期刊官网是获取教育研究资源的核心渠道,部分期刊提供投稿指南与在线系统,覆盖课程理论、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教育技术革新等方向。​

课程与教学类期刊官网(如《课程·教材·教法》《开放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中小学教师及高校学者的核心资源平台。这类官网通常设有明确的栏目分类,例如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学技术创新等,便于用户精准查找内容。例如,《课程·教材·教法》作为初、中等教育专业期刊,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研究及教学规律探讨,其官网(https://www.pep.com.cn/bks/kcjcjf )和投稿系统(https://bkstg.pep.com.cn )直接对接投稿需求;而《开放教育研究》则聚焦远程教育与终身教育领域,官网(http://openedu.sou.edu.cn )提供专家访谈与行业动态深度解析。

​投稿流程与要求通过官网透明化​​。多数期刊官网在投稿页面明确说明字数限制、格式规范及投稿方式,例如《新课程教学》要求稿件中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齐备,并附作者简介(https://www.cnki.net )。部分期刊支持在线投稿系统(如https://xjjs.cbpt.cnki.net ),简化流程并提升效率。官网常附录参考文献标准、查重规则及伦理声明,避免抄袭风险。

​辅助工具与增值服务助力研究者成长​​。部分期刊官网提供辅助性资源,如《现代教育技术》开放专题研讨会或技术专栏(http://xjjs.cbpt.cnki.net/wkc ),帮助用户掌握AI辅助教学或教育数据分析方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http://tje.ioe.tsinghua.edu.cn )则通过案例研究提升投稿者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与教学期刊官网,用户不仅能获取权威学术资源,还可深度参与教育创新交流。建议研究者优先访问目标期刊官网,通过互动式平台建立学术网络,以系统性提升研究成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本文《课程与教学期刊官网》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758424.html

相关推荐

课程理论施良方电子书

‌课程理论施良方电子书 ‌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获取施良方课程理论的高效数字化资源,‌涵盖经典理论框架、实践应用案例及前沿发展动态 ‌,支持多终端便捷阅读与知识管理。以下从核心价值、内容特色及使用场景展开分析: ‌核心价值 ‌ 电子书整合施良方关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与评价体系的系统性论述,‌突出“学生中心”和“社会需求”双维导向 ‌,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课程开发的核心逻辑。其数字化形式便于标注

2025-05-08 高考

施良方对课程的定义六种

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关键类型 ,包括课程即教学科目、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经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以及社会改造。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课程的本质与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框架。 课程即教学科目 :强调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将课程视为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注重系统化的知识传授。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突出课程的设计性与组织性,涵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的完整规划

2025-05-08 高考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

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课程标准 。以下是具体解析: 定义与性质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以纲要形式规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教学进度及评价建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核心作用 作为国家管理课程的基础,用于衡量教学质量、指导课程资源开发及教材编写;

2025-05-08 高考

新课程强调哪些

新课程强调核心素养导向 、课程一体化设计 、传统文化与法制教育 ,以及学科实践与能力培养 。 1. 核心素养导向 新课程以核心素养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语文课程强调“文化自信”,历史课程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2. 课程一体化设计 新课程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提升系统性。例如

2025-05-08 高考

施良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施良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围绕“目标、经验、组织、评估”四大核心展开,以科学化、系统化的方法论指导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强调目标的实践导向、经验的主体性构建、组织的结构优化及评估的动态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明确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 ​ 施良方提出的课程原理首要是明确“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目标需涵盖学生行为改变的广度与深度,融合学情分析、社会需求及学科专家建议

2025-05-08 高考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经验整合与动态生成,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构建“儿童-生活-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 ​ 这一理论体系通过重构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和学习观,推动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首先体现为​​生成的课程观​ ​,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互动的动态系统,而非静态知识集合

2025-05-08 高考

课程理论的三大流派

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课程理论的三大流派是教育学中关于课程设计核心理念的三大体系,主要区别体现在对知识、学生和社会的关注焦点不同。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核心观点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主张课程应围绕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展开,强调系统知识的系统性传授。 代表人物及理论 结构主义 :布鲁纳提出,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组织课程

2025-05-08 高考

施良方课程分类

施良方对课程定义的分类主要基于课程的静态与动态属性,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一、静态结构类(预设计型) 课程即教学科目 :指学校正式列入课程表的学科内容。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涵盖教学范围、序列、方法及设计。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等目标。 二、动态过程类(经验型) 课程即学习经验 :学生通过课堂互动实际获得的体验与意义。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2025-05-08 高考

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50字

‌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50字是一种简明扼要的总结方式,通过 ‌关键亮点提炼‌(如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提升) ‌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反思自身表现‌,为后续改进提供方向。 ‌ ‌明确核心内容 ‌ 自我评价需聚焦学业核心,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考试表现等,避免泛泛而谈。例如:“本学期积极提问,数学成绩稳步提升,但英语听力需加强练习。” ‌突出进步与不足 ‌

2025-05-08 高考

学识水平个人评价怎么写

个人总结学识水平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结合教育背景、专业能力、学习成果及自我提升进行系统阐述: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能力 学历与专业 :明确学历层次(如本科、硕士)及所学专业,说明核心学科领域。 专业技能 :列举熟练掌握的技能(如编程、数据分析、市场分析等),并描述实际应用经验。 二、学习成果与业绩 学术成绩 :通过具体数据(如平均分、排名)展示学业成绩,分析进步趋势。 工作贡献

2025-05-08 高考

课程教学研究

​​课程教学研究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而符合Google EEAT标准的内容需体现真实经验、专业权威与用户价值。​ ​ 高质量内容需围绕教育实践展开,结合数据与案例,同时确保作者背景透明、信息可信,才能满足搜索引擎与用户的双重需求。 ​​经验优先,实践驱动​ ​ 课程教学研究内容需基于真实教学场景,例如分享课堂改进案例、学生反馈分析或跨学科融合的实操经验。避免泛泛而谈

2025-05-08 高考

活动课程主要人物

活动课程的主要人物是杜威 ,他被认为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奠基者。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主张通过活动和实践来促进学习,反对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他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学前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杜威的核心教育理念 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认为,课程应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而非以学科知识为核心。 活动与实践 :他主张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2025-05-08 高考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内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学习 ‌,通过‌项目制、协作式 ‌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其理论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关键点展开: ‌学生主体性 ‌ 课程设计始终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基础,教师作为引导者而非主导者,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导向 ‌ 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通过真实场景任务(如社区调研

2025-05-08 高考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以儿童活动为核心,主张通过直接经验驱动学习,强调课程设计的心理化与跨学科综合,注重学生兴趣与个性化发展,但可能存在知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活动课程理论主张围绕儿童的兴趣、动机和真实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倡导从“做中学”,通过实践体验获取直接经验。例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或劳动技术等课程形式,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协助活动推进。

2025-05-08 高考

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是谁

杜威 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 杜威 。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核心代表人物 杜威是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的核心代表人物,他主张课程应围绕儿童兴趣和经验展开,反对传统学科中心主义。 理论基础 提出“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强调“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应通过实际活动促进认知发展。 其他相关人物 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主张以学科知识为核心。

2025-05-08 高考

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杜威 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杜威 (John Dewey)。以下是相关信息的综合说明: 核心理论贡献 杜威是活动课程论的奠基人,他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实际活动促进认知和经验的发展。其核心观点包括: 儿童中心 :教育应围绕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展开,而非传统学科体系; 活动中心 :通过实践操作和体验活动实现学习,强调“做中学”; 经验中心 :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2025-05-08 高考

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以赫尔巴特为核心,其“相关综合课程论”主张以道德知识整合学科,培养完整人格。​ ​ 这一理论经弟子齐勒发展为“中心统合法”,并深刻影响了裴斯泰洛齐的“经验综合课程”及现代STS课程等实践形态。 ​​赫尔巴特​ ​:作为系统论证课程综合化的先驱,提出教材应以德性为核心关联各学科,通过儿童的“思想圈”实现知识统合,最终指向人格塑造。其理论强调学科逻辑的客观性统合

2025-05-08 高考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 ,该理论主张以社会问题为核心设计课程,强调教育对社会改造的推动作用。以下是关键要点展开: 理论起源与核心主张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而来,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变革。其核心理念是将学校作为塑造新社会秩序的工具,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与反思能力。 布拉梅尔德的贡献 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的核心代表人物

2025-05-08 高考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要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核心方面,其核心思想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经验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中心与经验导向 课程设计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起点,主张“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活动促进学习。 活动与问题解决为核心 以儿童的活动(如探索、实践)为组织课程的核心,强调通过问题解决和反思提升认知能力,教师起辅助作用而非主导。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

2025-05-08 高考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等。​ ​ 约翰·杜威是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认为教育应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展开,通过活动和问题解决来促进学习,避免传统学科中心课程的僵化

2025-05-08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