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以认知结构为核心,提出了四条关键教学原则,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动机原则
-
内在动机的核心作用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基本动力源于内在动机,包括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社会交往需求)。例如,学生因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内驱力)而学习,或因希望获得成就感(胜任内驱力)而努力。
-
激发与维持动机
教师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挑战性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通过及时反馈强化学习兴趣。
二、结构原则
-
学科结构的认知重要性
布鲁纳主张教学应围绕学科的基本结构展开,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联系与规律,使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形成关联。
-
知识呈现方式
采用动作表象(如实验操作)、图像表象(如思维导图)和符号表象(如公式推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知识结构。
三、程序原则
-
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
教材难度和内容应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排列,促进知识迁移。
-
螺旋式课程设计
通过重复呈现和深化,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逐步掌握知识结构,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路径。
四、强化原则
-
及时反馈与矫正
教师需通过观察、测试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帮助学生识别错误并调整学习策略。
-
自我矫正能力培养
强调通过反馈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和矫正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和自主性。
补充说明
-
文化背景的考量 :布鲁纳强调教学应结合学生文化背景,使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提高学习意义。
-
教学方法的适配 :主张采用发现性学习、讨论式教学等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以上原则共同构成布鲁纳教学理论的核心框架,强调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与教学方法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