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认知结构、主动学习
认知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主流心理学流派,其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主义将人类思维比作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强调信息获取、编码、存储、检索和加工的系统性过程。例如:
-
感知与注意 :信息通过感官输入后,需经过选择性注意机制筛选重要信息;
-
记忆系统 :包括短期记忆(如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涉及信息的巩固与提取;
-
语言与思维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的组织框架。
二、认知结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来理解世界,强调:
-
主动建构 :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推理和整合,形成概念和规则;
-
图式与迁移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迁移效应说明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
三、主动学习与意识作用
认知主义反对行为主义的被动刺激-反应模式,主张:
-
意识中介 :行为受内部意识(如动机、兴趣)调节,强调认知策略(如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
创造性思维 :学习过程包含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高级认知活动。
四、社会文化影响
认知活动并非孤立存在,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
-
文化框架 :不同文化背景导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知方式;
-
社会规范 :教育、语言等社会因素塑造认知模式。
五、发展与可塑性
认知能力可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和调整:
-
经验积累 :通过实践和反馈优化认知结构;
-
神经可塑性 :大脑可塑性支持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
六、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如认知任务)和观察研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认知过程。
代表人物 :皮亚杰(构造主义)、布鲁纳(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等。
认知主义心理学通过多角度分析思维与行为,为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