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概念 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涵盖语言文字运用、文化传承与思维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课程。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指通过学习国家规定的语言文字内容,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实践中掌握交流技能,同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精髓,最终实现思想提升与精神成长。这一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也塑造人文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看​​,“语文”一词源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当时分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至20世纪后期确立为独立学科,明确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特性。课程内容包含语言基础、经典阅读、文学鉴赏及文化研究等模块,旨在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通过问题解决、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深化理解。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开放式教学环境的构建,融入多媒体资源与跨学科主题,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

​课程评价体系​​兼顾过程性与结果导向,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应用及情感态度等多维度指标。教师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如分层作业、个性化反馈等,确保每位学生的语文能力均衡发展。

语文课程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载体,更是文化认同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基石。未来教育趋势将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向更开放、互动的方向演进,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终身学习者。

本文《语文课程的概念 名词解释》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770842.html

相关推荐

语文课程资源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可利用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解释: 一、广义定义 广义上,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所有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涵盖: 校内资源 教科书、教案、多媒体课件、图书馆藏书、实验室设备等直接用于教学的物质资源; 校外资源 社会文化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网络信息)、自然景观、社会事件等可延伸教学内容的要素; 人力资源

2025-05-09 高考

语文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文化自信、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力,并通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育人目标。​ ​ ​​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 ​:语文课程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训练,使学生掌握口语与书面语的表达规律,同时注重积累语言素材(如字词句章)和梳理语言逻辑,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性设计​ ​

2025-05-09 高考

课程内容的名词解释

‌课程内容是指教育机构或培训项目中设计的系统性知识、技能和活动安排,核心包括教学目标、知识模块、教学方法及评估标准四大要素。 ‌ ‌教学目标 ‌ 明确课程希望学习者达到的能力或认知水平,通常分为知识目标(掌握理论)、技能目标(实践应用)和情感目标(态度培养)。例如编程课程的目标可能是“独立完成基础代码编写”。 ‌知识模块 ‌ 课程内容的逻辑划分单元,按主题或难度递进组织

2025-05-09 高考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区别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教育领域的两大核心类型,前者以系统知识传承为核心,后者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中心 ,二者在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目标差异 学科课程旨在传递人类积累的间接经验(如数学公式、历史事件),强调文化传统的系统性继承;经验课程则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现实需求,通过活动(如实验、手工)获得直接体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内容组织方式 学科课程按学科逻辑编排(如物理分为力学

2025-05-09 高考

质量qc十大步骤

质量QC十大步骤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核心阶段,结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问题定义与目标设定 选定主题 :明确需解决的问题或改进目标,需结合企业方针、质量指标及实际需求,确保课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挑战性。 现状调查 :收集数据(如统计报表、流程记录等),分析当前问题现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设定目标 :制定具体、可衡量的改善目标(如不合格率降低3.2%),目标需与现状调查结果相关联。 二

2025-05-09 高考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核心要点,综合权威性高且时效性新的信息整理如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文学素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人文修养(品德、审美)的全面发展,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基本语文能力并形成健全人格。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系统学习语言知识(汉字、语法等)和文学作品,培养语感

2025-05-09 高考

小学语文课程名词解释

小学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科目,其名词解释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定义 小学语文课程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性课程。其本质是通过系统学习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等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核心目标 语言能力 :掌握汉字读写、语法规范及口语表达能力; 文化素养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2025-05-09 高考

语文课程资源名词解释是什么

​​语文课程资源指为语文教学服务、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各类资源,涵盖校内校外,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分为人本、物本、动态资源。​ ​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基础,​​广义上包含所有能支持语文学习、提升学生能力的内外部因素。​ ​按照功能与形式,可划分为三大类: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如教师、学生、家长等以人为载体的资源)、物本语文课程资源(如教材、图书

2025-05-09 高考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课程,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形态,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和科学安排。 1. 学科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的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知识逻辑性强 :每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逻辑体系,教学内容系统化。 历史悠久 :如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均体现了学科课程的雏形。 学科独立性

2025-05-09 高考

学科课程等于分科课程吗

​​学科课程并不完全等同于分科课程,二者虽有重叠但存在本质差异。​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强调逻辑性和简约性;而分科课程是学科课程的细分形态,更注重知识门类的独立性与专业化。​​关键区别在于:学科课程涵盖更广(如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则聚焦单一领域;前者可能整合跨学科内容,后者严格按学科逻辑组织教学。​ ​ 从历史渊源看,学科课程可追溯至古代“六艺”“七艺”

2025-05-09 高考

语文课程目标名词解释答案

语文课程目标 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生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学习实现的教育任务目标,其核心作用包括导向性 、评价性 和发展性 ,旨在培养语文素养 、文化认同 和综合能力 。 定义与依据 语文课程目标以国家总体教育要求为基础,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明确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例如,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及语言能力发展,体现教育目标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核心作用 导向作用 :为教学提供方向

2025-05-09 高考

语文课程评价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评价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它涵盖了一系列专业名词和概念,这些术语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对一些常见语文课程评价名词的简要解释,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设计的核心,明确指出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应达到的具体能力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强调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

2025-05-09 高考

语文课程的定义

语文课程的定义可归纳为以下核心要点: 基础学科属性 语文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教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文学欣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性与实践性 课程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同时积累文化知识,促进精神成长。 学科本质定位 语文课程本质是母语学习,强调语言文字的系统性运用

2025-05-09 高考

名词解释小学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其核心内涵可归纳如下: 课程性质与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科目,旨在通过系统学习语言知识、阅读写作能力及文学素养,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其目标包括掌握语言规范、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等。 核心内容构成 主要涵盖识字(书写规范与发音)、阅读(理解与分析)、写作(表达与创作)

2025-05-09 高考

名词解释跨学科课程是指什么

跨学科课程是一种以解决复杂问题为核心,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的课程模式。其核心内涵和特点如下: 定义与本质 跨学科课程通过融合不同学科(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围绕特定主题或问题展开教学,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交叉与整合。 核心要素 知识融合 :整合多学科内容,形成系统化知识结构; 能力培养 :重点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2025-05-09 高考

学科中心设计的名词解释

​​学科中心设计是一种以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其核心在于将人类知识按学科分类系统组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传承。​ ​ 这种设计模式广泛应用于传统教育体系,通过分科教学实现文化遗产的传递,但同时也存在割裂知识整体性、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等争议。 学科中心设计的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按学科逻辑组织内容​ ​,例如数学、科学等科目独立成体系;二是​​强调知识的结构化传递​

2025-05-09 高考

学前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背知识点主要包括‌儿童发展规律、教育原则、活动设计和家园共育 ‌四大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要点能帮助教育者科学开展幼儿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儿童发展规律 ‌ 0-6岁是大脑发育黄金期,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0-2岁)和前运算阶段(2-7岁)理论是基础 敏感期理论强调语言、秩序感等关键发展窗口 ‌教育基本原则 ‌ 保教结合

2025-05-09 高考

学科中心取向名词解释

​​学科中心取向是以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科结构和系统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其核心形式包括科目设计、学术性学科设计、广域设计。​ ​ ​​1. 定义与核心思想​ ​ 学科中心取向以知识体系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强调学科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内在连续性。其目标是通过分科教学传递学科核心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科结构的严谨性,通常以学科专家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为依据构建课程。 ​​2. 主要类型与特点​ ​

2025-05-09 高考

属于学科中心课程的是

学科中心课程的核心特征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强调分科教学和学科独立性。以下是具体分析: 定义与特点 学科中心课程(又称分科课程)主张按学科领域划分内容,从各学科中选取知识进行系统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代表理论流派 要素主义 :强调学科基本要素的传授(如巴格莱); 永恒主义 :注重学科经典知识的传承(如赫钦斯); 结构主义 :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如布鲁纳)。

2025-05-09 高考

儿童中心课程名词解释

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的课程模式,其核心理念和特点如下: 一、核心理念 儿童中心 课程设计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问题及经验展开,强调儿童在知识获取中的主动地位。 经验与活动 通过直接经验(如操作、探索、实践)促进学习,主张“做中学”,突破传统学科界限。 二、理论基础 先驱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欧洲教育家提出相关理论

2025-05-09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