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身份、偷税漏税
公司使用离职员工名义申报个税的行为涉及多项违法行为,具体如下:
一、主要违法行为
-
冒用自然人身份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法规,离职员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终止后,用人单位不得再以该员工名义申报税务。若继续申报,属于冒用自然人身份信息,可能构成虚报偷税逃税。
-
虚假申报与偷税漏税
虚假申报工资薪金所得会导致企业利润虚减,可能用于转移财产或逃避税款。若少缴税款数额较大(如占应纳税额10%以上),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
伪造会计凭证与虚假账簿
为维持虚假申报,企业可能伪造工资发放记录、劳动合同等会计凭证,或篡改账簿数据,依据《会计法》第四十三条,将面临罚款、行政处分甚至刑事责任。
二、法律后果
-
税务处罚
税务部门可要求企业补缴税款、滞纳金,并处以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如财务人员)可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
刑事责任
若涉及金额巨大或多次虚报,可能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
民事诉讼与信用影响
前员工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企业信用记录可能受损,影响未来招投标、融资等活动。
三、应对建议
-
立即停止申报
停止使用离职员工名义申报,避免进一步违法。
-
收集证据
保留劳动合同终止证明、工资发放记录等材料,为后续**准备。
-
主动申报与补缴
通过个税APP或税务机关提交申诉,要求删除虚假申报记录,并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
法律**
可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或提起劳动仲裁,要求赔偿因虚假申报造成的损失。
企业应规范税务管理,避免因小失大,同时离职员工也需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