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首要防线,涉及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风险防控,核心在于避免“病从口入”。关键要点包括:识别高风险食品、科学处理食材、警惕“三无”产品、培养健康饮食习惯,以及掌握应急处理措施。
-
警惕高风险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如油炸类、腌制类、加工肉制品等)含过量添加剂或致癌物,长期食用易引发慢性病。烧烤类食物高温产生的苯并芘、亚硝酸盐等需特别注意。 -
科学清洗与烹饪
蔬菜水果需先清洗后浸泡,叶类蔬菜建议碱水浸泡去农残;豆角等必须彻底煮熟,避免皂苷中毒。牛奶不宜久煮或冷藏后直接饮用,防止营养流失或肠胃刺激。 -
拒绝“三无”产品
无厂名厂址、无合格证、无保质期的食品隐患极大,尤其是儿童应避免无铅皮蛋等含微量铅的食品。 -
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定时定量进食,减少高糖、高盐、高脂摄入;儿童需补充维生素A(防夜盲症)和维生素C(防坏血病),多吃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 -
变质食品应急识别
酸奶变质表现为凝块消失、酸味异常或霉味;肉类腐败会发黏变色,发现异常立即停食并就医。
食品安全无小事,日常需结合“看、闻、触”综合判断,强化源头防控与科学处理,才能守护全家健康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