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契丹、Sinae
西方人对中国的称呼随着历史、文化和语言的演变而变化,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古代称呼
-
秦(Qin)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西方游牧民族开始用“秦”来称呼中国,这一称呼通过匈奴等民族传播至中亚、印度等地,成为西方对中国的早期通用名称。
-
汉(Han)
汉代国力强盛,汉武帝时期派遣使臣远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因此称中国为“汉”。这一称呼在波斯语、印地语、意大利语、英语等语言中均有保留,如“汉学家”( scholar of China )。
-
契丹(Jietaan)
10世纪契丹建立辽朝后,其强盛的军事力量使中亚、西亚地区开始用“契丹”称呼中国,甚至英语中保留了“Cathay”等译名。
二、中世纪称呼
-
契丹(Jietaan)
南宋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误将契丹族称为中国,这一错误称呼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传播至欧洲,持续了数百年。
-
Sinae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罗马用“Sinae”(意为“丝国”)称呼中国,强调中国丝绸的贸易影响力。
三、近现代称呼
-
China
18世纪后,随着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China”逐渐成为标准译名,既保留了“秦”的音译,也隐含了“瓷器”的文化象征。
-
China(瓷器含义)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欧洲,“China”逐渐演变为“瓷器”的代称,例如“china”(瓷器)一词即源于此。
四、其他特殊称呼
-
支那(Zhe Na) :源于古印度梵文“Chini”的音译,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后演变为“摩诃支那”(Maha-china)。
-
Cathay :英语中对应“契丹”的译名,现仍被部分地区使用。
总结
西方对中国的称呼从“秦”“汉”到“契丹”,再到现代的“China”,反映了历史、文化、语言的互动与演变。其中,“China”作为标准译名已广泛被接受,而“瓷器”含义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