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尝试或推行一周四休三的工作制度,包括英国、冰岛、日本、美国部分企业及中国部分地区,其核心亮点体现在提升员工幸福感、促进消费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但具体实施效果因政策模式、经济结构与文化差异而存在显著不同。
全球范围内,英国是四天工作制的积极推动者之一,其“银行假日”制度灵活且历史悠久,近年来部分企业通过缩短工时维持薪资以提升效率;冰岛作为四天工作制的成功典范,自2015 - 2019年试点后,公共部门已基本普及,员工幸福感与生产力双升;日本自2025年起,东京都政府率先推行“做四休三”,但因薪资调整差异与高工时压缩模式导致员工接受度较低。美国部分企业通过四天工作制实现营收增长,而中国浙江、杭州等地已在互联网、文创领域试点弹性工时安排。
在模式设计上,各国多聚焦薪资与工时平衡:如日本分三类方案,其中薪资不变、日工作延长至10小时的“压缩模式”最不受欢迎;冰岛则通过减少工时直接削减产能压力;中国试点企业侧重提升效率,用技术升级弥补人力缺口。行业适配性同样关键,高附加值产业如文创、互联网更易落地,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则因人力成本激增难以推广。四天工作制的社会价值在于释放消费潜力、缓解育儿与工作冲突,但其成功依赖企业技术转型、社会共识及政策配套保障。当前,这一制度正从福利象征转向生产力工具,未来或成产业升级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