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核心步骤,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处理流程核心步骤
-
隔离与标识
发现不合格品后立即隔离,并贴上"不合格"标签,防止误用。操作者需在《不合格品处理单》上记录相关信息。
-
评审与决策
由检验部门或评审委员会评估不合格品情况,提出返工、返修、降级、让步接收或报废等处理建议。严重不合格品需填写《不合格品报告》并报管理层审批。
-
执行处理措施
-
返工/返修 :在原流程基础上修复或重新加工,合格后需重新检验;
-
降级使用 :将不合格品用于次要用途,需符合降级标准;
-
让步接收 :经审批后允许使用,但需明确使用限制;
-
报废处理 :无法修复或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需退货或销毁。
-
-
验证与闭环
处理后需重新检验或验证,确认符合要求后放行。形成闭环记录,包括处理过程、结果及整改措施。
二、关键注意事项
-
追溯性管理 :所有处理过程需保留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
供应商协同 :涉及退货或降级时,需与供应商沟通协调;
-
预防措施 :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避免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