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编制改革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通过政策逐步推进,核心目标是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与周转池制度,并在2025年形成稳定优化框架。关键举措包括取消传统的“铁饭碗”制度、推行绩效驱动的编制分配、保障编外人员公平转正等,而2023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改革进入全面落实阶段。
2017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明确将编制纳入聘用制改革范畴,探索年薪制与协议薪酬。2020年后虽一度调整方向,但2023年国务院《意见》重新确立动态核增机制,以床位使用率、手术量等指标为依据,打破固定编制限制。周转池制度作为创新模式,于同年在广州、西安等地试点,通过腾退行政编制重新分配至临床紧缺科室,实现“闲置资源活用”。
政策落地伴随多层级保障措施。编外人员可通过“择优入编”或“周转池弹性编制”获得正式身份,例如江苏三甲医院备案制转编率达37%,西安规定编外人员需满足从业经历与绩效要求方可入编。同步推进的薪酬改革要求2025年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比提升至45%,但需警惕院方亲属“内定”编制现象,透明监督机制因此被纳入改革重点。
尽管存在执行偏差,但2025年改革框架已明确方向:动态调整取代终身制、绩效分配优先临床一线、编外人员职业通道拓宽。未来公立医院编制体系将趋于弹性化与公平性,最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医疗队伍稳定发展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