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需遵循四大原则并调整心态,即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融合、理性评估自我、在职业中追求尊严与创新、做好长远规划与动态适应。
当代大学生择业应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需求。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提出“为人类福利而劳动”,这一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局限于短期物质利益,而应关注职业的社会价值,比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都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良好平台。在择业过程中,理性评估自我至关重要。自我认知需建立在客观基础上,大学生可通过实习、职业测评等方式了解自身能力、兴趣和特质,避免因盲目扎堆热门行业或对职业认知偏差而做出错误选择。要在职业中追求尊严与创新。马克思强调真正的职业应能使人“独立地进行创造”,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注重工作内容是否能发挥创造力,组织文化是否尊重员工自主性,即便从事基础性工作,也应保持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做好长远规划与动态适应。大学生要摒弃功利主义倾向,建立“以终为始”的职业规划思维,选择能激发内在动力、促进能力积累的工作。面对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还需培养终身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
大学生择业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择业观,这样才能在职业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