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金与违约金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实际损失为补偿标准且无需合同约定,后者以违约事实为前提且需明确写入合同。 两者在性质、适用条件和计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
合同约定差异
违约金必须明确写入合同条款,未约定则无法主张;赔偿金无需合同约定,只要违约行为造成实际损失即可依法主张。例如,劳动合同中若未规定服务期违约金,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要求劳动者支付。 -
损失关联性
违约金具有双重性质:即使未造成实际损失,违约方也需支付(惩罚性);若损失超过违约金,守约方可额外主张赔偿金(补偿性)。赔偿金则严格与实际损失挂钩,金额需与损失相当。例如,商家违约导致客户10万元损失,若合同约定5万元违约金,客户可再索赔5万元赔偿金。 -
计算方式
违约金金额通常预先固定或按公式计算(如年利率20%),法院可依实际情况调整;赔偿金需通过实际损失举证确定,如直接经济损失、预期利益等。司法实践中,违约金若超过实际损失30%可能被认定为过高。 -
适用场景
违约金常见于合同主动违约(如提前解约、延迟付款);赔偿金多用于侵权或合同未涵盖的损失(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雇需支付2倍经济补偿)。特殊情况下两者可并用,但总额不超过实际损失。
提示:签订合同时建议明确违约金条款并合理预估损失,争议时优先协商。若主张赔偿金,需保留损失证据链以支持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