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付员工工资并非仅按基本工资计算,而是依据劳动者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含奖金、津贴等所有收入)。这一标准在《劳动合同法》中有明确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权益,避免企业通过降低补偿基数损害员工利益。
-
法律依据与计算标准
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计算基数以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准,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补贴等货币性收入。若月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三倍,则按三倍封顶且补偿年限不超过12年。 -
企业常见误区与违法情形
部分企业误以为仅需按基本工资赔付,但若员工实际收入包含其他组成部分(如绩效、年终奖),单方面按基本工资计算属于违法。例外情况需劳动合同明确约定且不低于法定标准。 -
劳动者**要点
遭遇不合理赔付时,可要求企业提供工资明细,核对前12个月总收入平均值。若协商无果,可通过劳动仲裁主张按法定标准补足差额,已有案例支持劳动者胜诉。
员工离职补偿需综合全部收入计算,劳动者应了解自身权益,企业则需依法执行以避免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