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工劳动保护制度和措施,综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劳动保护制度
-
法律法规体系
-
《劳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需建立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执行国家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教育,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针对女职工生理特点,明确禁忌劳动范围、孕期和哺乳期特殊保护等。
-
-
组织管理措施
-
制定劳动保护法规、技术标准及作业规程,明确各级人员职责。
-
设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和基层监督组织,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及宣传教育。
-
二、劳动保护技术措施
-
物理防护
-
机械设备的防护装置(如防护罩、安全联锁装置)。
-
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及隔离设施。
-
-
化学防护
-
有毒有害作业环境需配备通风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及检测仪器。
-
化学物质使用需建立登记管理制度。
-
-
工程防护
-
升降机、起重机械安装安全装置(如安全钩、限位器)。
-
建筑施工采用防护棚、安全网等防护措施。
-
三、特殊工种保护
-
资质管理
-
特殊工种需经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
-
定期进行复训及技能考核。
-
-
岗位调整
-
根据身体条件调整岗位,避免从事禁忌劳动。
-
从事高危作业前进行健康检查。
-
四、女职工专项保护
-
孕期保护
-
减轻劳动强度,避免高强度或禁忌劳动。
-
怀孕7个月以上不得安排夜班或加班,产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
-
生育哺乳期保护
-
哺乳期每天提供1小时哺乳时间,多胞胎每增加1胎加1小时。
-
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者不得安排夜班或加班。
-
五、监督管理与责任
-
监督检查
-
国家及地方劳动监察部门定期检查企业执行情况。
-
企业建立内部安全档案,记录隐患整改情况。
-
-
责任追究
-
违反规定者依法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资质等。
-
因失职导致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
六、附录与更新
-
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由国务院部门定期调整并公布。
-
新技术、新设备需及时评估风险并更新防护措施。
以上措施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确保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