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住建部对预制板房的新政策以安全优先、分类施策、多元补偿为核心,重点解决老旧预制板房的结构隐患与居住品质问题。改造范围覆盖全国1670万套预制板房,采取“拆改结合”模式,对危房优先拆除,对可修缮房屋实施功能提升,并创新推出差异化补贴、阳光征收、先安置后拆除等保障机制,补偿标准最高可达市场价150%。
分类处置标准明确
政策将预制板房按安全等级分为四类:A/B级房屋以修缮为主,包括外墙保温、管线更新等;C/D级危房则纳入拆除计划,尤其针对抗震不足六级、墙体裂缝超2厘米的房屋。一线城市核心区与重大规划区域的预制板楼优先改造,中央财政按每平方米800元补贴,地方配套资金最高可达1:1。
补偿方式灵活多样
居民可自主选择产权置换(拆一还一+10%-20%面积奖励)或货币补偿(市场价120%-150%),部分地区试点房票安置与共有产权补差。例如,武汉某70平方米危房选择货币补偿可获126万-157.5万元,苏州案例显示核心区补偿单价达5.4万元/㎡。过渡期租金补贴提高至30-60元/㎡/月,确保“搬得出、住得稳”。
权益保障与创新改造
新政要求改造项目须获95%业主同意,并公开补偿方案、安置房源等信息。首次提出“保留式改造”概念,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预制板房实施加固与节能升级,上海试点项目改造后能耗降低62.3%,使用寿命延长25年。社会资本可通过专项债券、低息**参与,全国总投资规模预计达5.8万亿元。
2025年预制板房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新,更涉及社区关系重建与城市资源优化。居民需关注地方实施细则,结合房屋安全评估与家庭需求,理性选择补偿方案,同时警惕虚假高补偿承诺。政策落地将显著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但全面完成改造仍需长期投入与多方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