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近年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的重要改革方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执法资源、优化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效能和群众满意度。以下是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最新方案要点:
一、整合执法机构与职责
-
机构整合
执法机关需根据职能划分整合相关执法队伍,减少职能交叉和重复执法。例如,将城市管理、水利、农业等领域执法权集中划转至综合行政执法局。
-
职责明确
通过制定详细执法职责清单,明确各执法主体的权限范围,避免“多头执法”和“职责不清”现象。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法规修订
及时修订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填补执法实践中的法律空白,提高执法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
配套机制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通过定期考核、执法公示等方式加强内部监督。
三、优化执法程序与能力
-
程序规范
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确保执法行为合法合规。
-
能力提升
加强执法人员培训,通过业务考核、案例研讨等方式提高执法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懂法律、善执法”的队伍。
四、强化基层执法力量
-
权责下放
将部分执法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实现执法重心下移。
-
装备保障
配备现代化执法装备,如智能执法终端、无人机等,提升执法效率。
五、推进数字化建设
-
“大综合一体化”平台
建立市、县、镇三级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执法事项网上办理、监督评价一体化。
-
智慧监管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高频执法领域(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实现精准监管。
六、保障措施
-
组织领导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
-
考核评估 :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将改革成效与干部绩效挂钩。
-
社会参与 :加强普法宣传,引导公众参与行政执法监督。
以上方案需结合地方实际调整优化,例如重庆市渝北区通过“执法+监督”一体化数字集成应用提升效能,杭州市则通过“大综合一体化”平台整合21个部门执法权。各地需在中央政策框架下探索适合本地的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