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的六大核心要点包括:明确网络空间主权、强化网络产品服务安全义务、规范网络运营者责任、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严格管控数据跨境传输。这些要点构建了我国网络安全的法律框架,既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又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
网络空间主权原则
法律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网络空间主权,明确境内网络建设、运营及监管均适用本法,体现国家对网络空间的管辖权和控制权。例如,境外组织攻击我国关键设施将面临法律制裁。 -
网络产品与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
要求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不得设置恶意程序,需向用户明示数据收集规则并获其同意。违规者将承担法律责任,从源头上减少安全漏洞。 -
网络运营者的双重责任
运营者需履行安全管理义务,包括实施实名制、配合执法部门调查,并对平台违法信息采取处置措施。拒不配合者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停业整顿。 -
个人信息保护升级
严禁非法收集、出售个人信息,并赋予用户删除权和更正权。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同样需保密履职中获知的隐私信息,违者依法追责。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点保护
能源、金融、交通等重要行业的网络设施实行更严格的保护制度,相关数据原则上境内存储,跨境传输需通过安全评估,防范外部攻击风险。 -
数据跨境传输监管
重要数据出境需经国家网信部门安全审查,防止敏感信息外泄危害国家安全。法律同时明确境外攻击行为的制裁措施,如冻结资产等。
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网络治理进入法治化新阶段。企业和个人应主动学习相关条款,合规运营并提升防护能力,共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