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个人简介是展示作者学术身份与研究背景的核心要素,需包含姓名、学历、职称、研究方向等关键信息,并严格遵循期刊格式规范。 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学术可信度,帮助读者快速判断作者的专业性与研究相关性。以下是高效撰写个人简介的实用指南:
-
基础信息结构化呈现
姓名需居中,括号内依次标注出生年(仅年份)、性别(汉族可省略籍贯省份“省”字)、学历(如博士)、职称(如副教授)、单位全称(一级与二级单位间空格)。例如:
张伟(1985-),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精准提炼
避免笼统表述,应聚焦具体领域。例如“主要从事明清小说传播研究”比“研究中国文学”更具专业度。若涉及跨学科,可补充关联领域,如“融合数字人文方法研究古典文献”。 -
学术成果选择性展示
高价值信息优先:主持国家级课题、权威期刊论文、行业奖项等可简要提及。例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XXXX)”,但需注意期刊是否允许添加此类内容。 -
格式细节严格校准
中文逗号分隔各项信息,单位名称使用全称(如“北京大学”而非“北大”),邮编与省市间不加标点。不同期刊对“籍贯”是否加“人”字(如“山东济南”vs“山东济南人”)要求不同,需核对投稿指南。 -
动态调整策略
若学历职称较弱(如硕士或讲师),而期刊未强制要求,可酌情省略;反之,博士、教授等头衔即使未要求也应主动展示,以增强学术权重。
提示: 投稿前务必查阅目标期刊最新《作者须知》,部分国际期刊需补充ORCID编号或英文简介。保持简介与论文研究主题的逻辑关联,避免无关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