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可**
事业单位无故降低绩效工资的行为可能涉及法律风险,劳动者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一、法律层面的救济途径
-
内部申诉与协商
首先可通过单位内部人事部门或工会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审查绩效评估依据和程序。若单位拒绝合理诉求,可要求协商调整。
-
劳动仲裁与诉讼
-
仲裁前置程序 :若协商失败,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降薪行为违法并补发工资差额。
-
诉讼** :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赔偿损失。
-
-
法律咨询与证据收集
建议收集降薪通知、工资单、绩效考核记录等材料,证明降薪缺乏合法依据。可咨询专业律师制定**策略。
二、注意事项与建议
-
程序合法性审查
单位单方面降低绩效需符合以下条件:
-
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协商通过;
-
公示或告知劳动者降薪方案;
-
降薪具有合理性(如经营困难、绩效考核达标率低)且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
-
避免自行离职引发纠纷
仅因降薪就直接离职可能导致无法主张工资差额或经济补偿金。建议先通过仲裁或诉讼程序解决争议。
-
关注政策与自身权益平衡
降薪可能是财政压力或政策调整的结果,需结合自身工作表现和单位实际综合判断。
若单位以"经营困难"等理由降薪,建议要求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证明材料,以验证降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