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制作工资表属于违法行为,主要涉及身份冒用、虚假申报和偷逃税款等法律风险。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面临罚款、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
身份冒用的法律后果
未经本人同意使用其身份信息制作工资表,属于冒用他人身份证件的行为。根据《居民身份证法》,冒用者可能被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10日以下拘留;情节严重的,可能触犯《刑法》第280条,构成“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最高可判处3年有期徒刑。 -
虚假申报与税务风险
通过虚列工资支出,企业可能涉嫌虚假申报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以达到偷税、逃税目的。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机关可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罚款;若金额较大,可能构成“逃税罪”(《刑法》第201条),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 -
对被冒用者的危害
被冒用身份信息的人可能面临个人所得税异常申报、社保记录混乱等问题,影响个人征信、购房**或社会福利领取。即使本人不知情,仍需配合税务机关或公安部门调查,**成本较高。 -
企业连带责任
用人单位若默许或参与此类行为,除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需担责外,企业信用也会受损,可能被列入税务“黑名单”,影响经营资质、招投标资格等。
提示:企业应通过正规渠道雇佣员工并据实申报薪酬,个人需妥善保管身份信息,发现冒用及时报警或向税务机关举报。合法合规的财务操作是避免法律风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