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标准需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核心要件,具体如下:
一、欺诈故意
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存在虚假陈述或隐瞒真实情况,且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例如二手车卖家故意隐瞒车辆重大事故或维修记录。
二、欺诈行为
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且该行为与商品质量、价格等关键信息直接相关。例如销售伪劣商品或虚假宣传服务内容。
三、因果关系
消费者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直接作出购买、签订合同等意思表示。例如消费者误以为房屋为优质房源而签订合同。
四、损害结果
消费者因错误意思表示遭受实际损失,或虽未直接损失但存在被误导的风险。例如因虚假宣传支付高额费用或购买到劣质商品。
例外情况
经营者若能证明“非欺骗、误导”(如误将合格商品描述为优质商品),可免除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受欺诈方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明确二手车欺诈的退一赔三责任。